一、熔炼前的基础准备与参数设定
1. 明确目标温度范围
纯铝(如 1050):熔炼温度通常为 660-700℃(略高于熔点 660℃);
变形铝合金(如 6061、7075):需考虑镁、锌等易烧损元素,熔炼温度控制在 700-750℃;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铸造铝合金(如 ADC12):因需良好流动性,温度通常设定为 720-780℃,但需避免超过 800℃(防止硅元素过度氧化)。
核心原则:在保证铝液充分熔化和流动性的前提下,尽可能采用 “低温熔炼”,减少氧化与能耗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2. 设备校准与检查
测温仪器校准:熔炼前需用标准温度计(如二等标准热电偶)校准炉内测温元件(热电偶、红外测温仪),确保误差≤±3℃;重点检查热电偶插入深度(需深入铝液 100-150mm,避免接触炉壁或冷料)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加热系统调试:测试加热功率调节功能(如电磁感应炉的功率档位、燃气炉的燃烧器火力),确保升温速率可稳定控制;检查冷却系统(如感应线圈水路),避免因散热异常导致局部过热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炉体预处理:清理炉内残留铝渣和氧化物,修补炉衬破损部位(防止局部热量流失不均);对冷炉进行预热(从室温升至 300-400℃,保温 1-2 小时),减少初始升温时的热量损耗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二、熔炼过程中的分阶段温度控制策略
1. 装料与升温阶段:控速防过烧
装料顺序优化:先加入小块回炉料或低熔点中间合金(如 Al-Si 合金),待形成熔池后再加入大块原料或高熔点合金(如 Al-Cu 合金),避免原料堆积导致局部过热或熔化滞后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升温速率控制: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- 初始阶段(室温至 500℃):可快速升温(速率≤100℃/h),缩短熔化时间;
- 高温阶段(500℃至目标温度):需降低升温速率(速率≤50℃/h),避免铝液局部温度超过目标值 50℃以上(易引发氧化烧损)。
实时监测与干预:通过炉壁观察孔或红外测温仪监测熔池表面温度,发现局部冒白烟(氧化特征)或原料 “架桥”(未充分接触熔池)时,及时搅拌或调整加热功率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2. 保温与精炼阶段:精准控温保质量
保温温度稳定:铝液完全熔化后,将温度稳定在目标范围中点(如目标 720-750℃时,控制在 735℃左右),避免频繁波动。通过温控系统(如 PID 自动调节)实时反馈:当温度低于下限,自动提升加热功率;高于上限,降低功率或开启辅助冷却(如炉体水冷套)。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配合精炼工艺控温:精炼(除气、除渣)需在特定温度下进行:文章源自炬鼎熔炉-江浙沪铝合金集中熔化炉厂家|中频感应熔炼炉|铝屑熔解炉报价-品牌直供·节能技术-https://www.judrl.com/4835.html
- 气体精炼(如氩气、氮气):温度需≥700℃(保证气泡浮力和扩散性),但不宜超过 760℃(防止气体溶解度增加);
- 溶剂精炼:根据溶剂熔点(如氯化物溶剂约 650℃),在保温温度基础上微调 5-10℃,确保溶剂充分熔化发挥作用。
搅拌均匀化温度:每 30 分钟进行一次机械搅拌(或电磁搅拌),搅拌时间 2-3 分钟,确保熔池上下温差≤10℃;搅拌后静置 5 分钟再测温,避免扰动导致的温度误差。
3. 出炉前的温度确认
多点测温验证:出炉前在熔池不同位置(如中心、边缘、炉底上方)测量 3-5 个点,取平均值作为实际出炉温度,确保均在目标范围内。
根据浇注方式微调:若采用重力浇注,出炉温度可比目标上限高 5-10℃(补偿浇注过程散热);若采用压力铸造,因快速充型,温度可控制在目标中下限(减少氧化皮生成)。
三、关键辅助手段与工艺优化
1. 覆盖剂的应用
减少铝液与空气接触,降低氧化烧损(间接减少因氧化放热导致的温度升高);
降低热辐射损失,使熔池温度更稳定(可减少加热系统启停频率)。
使用要点:覆盖剂厚度控制在 5-10mm,每 2 小时补充一次,避免裸露区域散热过快。
2. 余热利用与能耗控制
熔炼结束后,利用炉体余热预热下一炉的回炉料(置于炉口或预热区),减少下一炉的升温能耗,同时避免冷料投入时的温度骤降。
采用蓄热式燃烧系统(燃气炉)或变频感应电源(电磁炉),根据实时温度自动调节输出功率,避免 “大马拉小车” 导致的温度波动。
3. 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理
温度过高(超上限 50℃以上):立即降低加热功率,加入少量冷料(如小块回炉料)吸收热量,同时加强搅拌加速散热;若伴随严重氧化,需延长精炼时间,增加除渣剂用量。
温度过低(低于下限 30℃以上):停止搅拌和精炼操作,提高加热功率快速升温,同时检查加热系统是否故障(如感应线圈短路、燃烧器堵塞);升温过程中避免频繁开启炉门,减少热量流失。
温度波动剧烈:排查测温元件是否故障(如热电偶接触不良)、加热系统是否存在局部短路或堵塞,必要时更换元件并重新校准。
四、标准化操作与长期改进
1. 建立温度控制记录体系
2. 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
操作人员需掌握不同合金的温度特性,避免盲目追求 “流动性” 而过度升温;
严格执行 “测温 - 记录 - 调整” 闭环流程,禁止未测温直接出炉或凭经验估温。




